如何面對人口老化問題


如何面對人口老化問題

原鄉行腳 
未來世界
人們必須面對的新主流 


【人口老化】 
雖說現代的科學非常發達,可是原本已經宣判將死的人,卻依然健康活著。 
地球的人口未來還會不斷增加,現在是70多億人,可是很快就會突破100億、200億這些數字。 
到時候人類將面臨嚴重的糧荒。
 
由於地球生產糧食的總量有限,到時候人類恐怕要被迫從1天3餐變成1天2餐。 
以人體的機能來看,其實素食比葷食更健康。但不管怎麼說,如何抑制人口繼續膨脹,老人化社會的趨勢,一定是未來必須面對的主要課題。

以台灣而言,孤老台灣,已經是無法減緩的未來進行式? 
想像一下,當你走在街頭,身邊人來人往,其中將近一半超過六十五歲。 
平均每一個青壯年的納稅人,必須養活超過一個老年人;而獨居老人,已變成社會的主流現象。10年後,台灣就會進入「人口零成長」,半世紀後,65歲以上的老人將高達四成。我們正朝著一個「結婚及生育年齡提高、生育率下降、平均壽命提高、人口結構老化、青壯階層縮減」的社會,快速飛奔而去。
2000年,台灣的總生育率為1.68;但2005年,台灣總生育率只剩1.12,較五年前大幅衰減三成三! 
根據經建會的推估,民國140年,台灣可能只剩下1700萬人,足足比現在少了600萬人;人口老化的程度,在主要國家中僅次於義大利與日本,名列另一個「驚人萎縮中的國家」。 
其他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的歐美先進國家,大多歷經半世紀到一世紀,才從高齡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7%)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占14%),但台灣只花了26年!主因包括二次大戰後的移民都已年近花甲、戰後嬰兒潮也將在十五年內邁入老年、晚婚及不婚趨勢、少子化或無子化風潮,再加上醫療及衛生環境進步,導致出生率劇降、平均壽命延長,讓人口老化的速度就像遇上「完美風暴」,成為無可逆抗脫身的巨浪。 

「老」,自然是指整體人口年齡老化。 
台灣目前的老人比例還不到一成,但預計45年後,就會暴增為四成。屆時,全台灣將由800萬的青壯族,養活680萬個老年人,以及200萬名青少年及兒童,與聯合國統計當前全球「兒童是老人的四倍」相較,等於是人口金字塔的一百八十度大倒轉。短短20年後,台灣老年人口就將倍增,超過人口比例的兩成,同時追上兒童的比例。


當一個社會有四成人口是老人,更必須保障老人的經濟,因為這些老人如果沒有獲得經濟保障,就不能正常消費,四成人口不能正常消費,就會影響內需市場,破壞整個經濟體制。

1951年,每位台灣婦女平均生育七個子女;去年,只剩1.12個。反應在社會整體結構上,家庭支撐的力量勢必變弱,萬一發生傷病變故,青壯勞力及經濟力的互補功能將所剩無幾。
就個體而言,獨居老人甚至失智老人不再是邊緣現象,甚至可能是社會主流,家庭既不可恃,年長者必須轉而尋求社區或社會的奧援。 

殘忍的是,當高齡家庭面臨醫療安養問題,即使以目前的物價水平,老人福利機構每月收費三萬五千元、收容慢性醫療或重症患者的長期照護機構每月收費約三萬元,就算雇用外籍看護,每月也要大約兩萬元,對於經濟弱勢的老年族群或其親屬,都將是沉重的負擔。 

無論是老是孤,台灣正面臨一場劇烈的人口地層變動,你我都將親身參與、親眼目睹,我們都將跟台灣一起變老,甚至,我們都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一部分。

【二代貧窮】
根據報導台灣面臨「貧窮循環」的悲與苦家庭已經超越二成,亦即,國內十萬個低收入戶家庭中,就有兩萬多個家庭已經陷於連續兩代貧窮循環的處境裡,由於缺乏外界適時的幫助,這些二代貧窮學童家庭的生活狀況與未來遲遲無法改善的捲入不可救贖的宿命中。


21世紀的新興團體:新貧家庭
許多突然落入困境的新貧家庭來自幾個不幸的命運,因為父母親失業、生病、死亡、離異等因素,而造成學業無法延續之貧窮家庭,隨著數十億低度開發國家的廉價勞動爭相擁入,欠缺專業技術而又年事偏高的勞動者首當其衝,不僅失業人數急遽增加,甚至根本不再能獲得工作機會的一群(於是家人的健保費、子女的營養午餐費乃至快速攀高的教育費用,都成了他們難以負荷的重擔),家庭結構在時代浪潮下日益脆弱,夫妻離異的比率令人咋舌,長者不再受子女奉養的悲劇也比比皆是,慘遭重創的家庭生活立時陷入絕境。

金融海嘯不僅衝擊著整個市場機制
因為失業,許多人最後游離無依,有人失意淪落為游民,有人甚至走上絕路,留下家人傷心。在台灣失業勞工上街頭,期望能替自己覓得一條出路;在大陸許多台商或受禮聘到大陸就職者,無論是經商失敗或遭受解僱者,因失志而不敢也不願面對現實者而淪為「台流」,四處於異鄉游離無依,使得家庭亦陷入貧窮的循環中。

讓貧窮的陰影正在快速擴大。更因為政府伸出的援手過於畏縮,無法受到注意、獲得扶持者更加求助無門。使得貧窮的侵襲面不斷擴大,若不幸陷入其中者一代又一代永世不得翻身,那才是最可怖的悲劇。



如何面對人口老化問題?

人的一生
人在追求的時期,永遠不覺得滿足; 
人在功成名就後,便容易失去理想; 
一旦鎖定目標後,眼光與胸襟便相形狹隘了。

人從出生、成長, 
到臨終之際,所爭執、追求的, 
只不過是晨曦露珠般瞬間消逝!

人窮其一生,追求的是甚麼? 
一般平凡人,大都過著朝九晚五的透明人生;

年輕時, 
為了累積財富而晨昏顛倒,
只為能購屋、買車與娶得美人歸! 

中年時, 
憂心子女、奮鬥努力, 
企盼能讓家人實現更多夢想!

老年時, 
含飴弄孫, 
能有一份悠閒及少許親情相聚時光就慶幸不已。


家人
當人擁有一切時, 
最想要的是甚麼? 掌權者,能將權勢、地位無限傳承嗎? 
有錢人,能將財富管理如昔,讓子孫世代無憂揮霍嗎? 
一般人,能時時刻刻在兒女身旁督促,照料其一生嗎?

有錢富豪, 
會盡情滿足兒女童年的夢。

奮鬥有成者,  
會讓兒女追求自己攀附不上的夢。

一般平凡人, 
會讓兒女擁有溫馨、安全、舒適的夢。


失意的人, 
儘管是有一餐沒一餐, 他們仍會盡量讓兒女擁有企盼未來的夢。

人類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意, 
所最在意的,是引發自我內心無法割捨的家人。 
當他將自己稚幼兒女攬抱入懷之際,他僅只是一慈祥的父母罷了!


笑談人生英雄事
輾轉盡在喘息間

想想, 
人類真的可取代上帝、為所欲為嗎?


極度聰明、極具權勢的人類, 
為滿足個人欲望, 
不斷累增巨額財富,為未來家族的延續。 
當他自認已建立一足以屬於自己的王朝時, 
更多的無奈與無助就在這極端光環的背後顯現, 
如同, 
人們晚年的衰老病痛, 
經濟可能性的消條等悲淒憂鬱!


當人們取得全世界卻又面臨臨終之際, 
這一切的擁有又代表任何意義?
終了! 
真正可以留給自己與後代子女的究竟又是甚麼?


企盼
人老了,最希望的, 
無非是能再度擁抱記憶中的一切, 
擁抱曾經與您共渡一生的往昔。

小時候父母的叮嚀, 
或許當時淡而無謂,如今若能聆聽是多美好的天籟;

一片記憶中的糕餅, 
或許並不特別美味,卻已喚起內心無數滿足與甘甜;

學習時的吵架喧鬧, 
或許是成長的過程,卻可喚醒太多失落友誼的歡樂;

妻子相處時的關懷, 
或許感覺囉嗦刺耳,卻是人世間最輕聲溫柔的甜蜜;

兒女成長時的稚嫩, 
或許吵鬧喧囂無理,卻是唯一添滿年老孤寂的慰藉;

家鄉老古厝的樑柱, 
或許年久斑剝待修,卻是擁抱童年喧嘩歡樂的夢境;

所有退休人們心裡, 
或許曾有成功失意, 
卻只期盼重回記憶心靈的平靜。


回歸家園
無論山居、平地、海邊或都會區成長的人們, 
都有他們無法釋懷的往事;

人們能有空回顧時, 
將發現故鄉的家園正默默地等待著您的重返,

無論多久, 
無論何時; 
或許有人想到時似乎已經來不及, 
然而, 
儘管記憶中的人、事、物或許有些變遷; 
但故鄉的家園,它永遠熱情的靜候您的到來。

祇要您不要永遠的忙碌飄泊, 
記得;在有生之年,及早給予自己更多的回顧, 
給予自己一絲心靈的自我; 
相信,這才是人一生內心最真實的企盼。

相同的黃昏,相同的夜晚 --- 
靜靜地思索著過去自己短暫的一生, 
究竟有何不盡遺憾與缺失!


銀髮族養老觀

不求三餐啥滋味 
只圖溫飽子孫隨 
白日人人忙碌去 
夜裡斗室眾人歸


養護院,它畢竟是文明的產物, 
它是遠離退休老人內心的養老認知; 
因為,一般人在老的時候,寧願離群索居, 
也只願與親友家人為伍。

據了解,年長者,大都寧願無憂無慮的在自己家園中遊走,有時老友相邀飲茶、有時閒逛瀟灑時光,靜謐中,等待兒女孫子返家,雖說嘈雜,卻最溫馨怡人。

一位即將被兒女送到這「銀髮族」夢幻美境的老人說:「儘管它帶給人們未來的遠景及祈望,但真實中,我只願是一份單調、寧靜的自我人生。在我年邁時亦如是。」

有一位被兒女強迫送來居住於「安養院」的老人說:「我想回家!我非常思念我的家人!」

「但是,我不能回家!因為我不願意再給予我奮鬥中的子女為了我而憂鬱!」

儘管在老齡化的時代,老人安養照顧已經是一種趨勢,但,在父母親與子女的傳承中,仍存有其無法領略的情形發生。
以前農業時代,一有老人家被送往「安養院」安置,親朋好友馬上就責罵兒女的不孝與狠心,並且會親友連袂到「安養院」來探親,當場詢問子女為何如此處理之疑慮?

直到瞭解子女決定是正確的以後,仍舊要求子女們在經濟範圍許可下,要儘速將父母親接回家奉養。

許多將父母親送來院中的家屬,理由不外是︰
一、 老人家與媳婦不和?
但,從未聽說父母親與女兒不和的,因為那位把公婆送來院中的媳婦,有許多早已將自己的娘家父母親搬來同住。 
二、家中沒有多餘的房間?
儘管有許多房間是給菲傭或多位子女各據一間房,亦無法容忍父母親居住其中一間空房。
三、家人沒有人會懂得照顧老人?
這才是超級大笑話,因為看到這些人幾乎都是很會照顧別人的奴性者,要不然,你可以問問看那一位不孝兒子,不是老婆的奴隸。

有些人將父母親送來院中,探視方式不同:
一、孝 順 型:
真心為父母親安全或可能因忙碌疏於照顧者而考量,這類型子女,每天或每星期都會自己及其家人共同來探視父母親,不會讓父母親感受到被疏離的憂鬱。
二、盡義務型:
每月準時將看護費用繳清,有時會來看,有時不來看,看時講得多麼忙碌,做父母親永遠不知道子女心中盤算跟其口中所說得有何異同!
三、不 孝 型: 
根本就不再探視父母親,有時不得不來看望,也只站在門外,彷彿育養他成長的父母親是有傳染病般的畏懼。甚至於希望父母親能早日脫離者。

一般而言,或許是傳統教育使然,三十多年來的看護結果評論:
一、一般以四十五歲以上的子女,幾乎都很孝順,若非實在家中無人可以照顧或者是因為父母親罹患照顧不便的病症(如中風、失智),幾乎是不得以才可能帶來院裡。但,此年齡層幾乎是每星期都會帶著媳婦及孫子們前來探視父母親。
二、一般在四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一輩子女,似乎只是盡其自認為應盡之義務而已!一將父母親帶來院裡後,就少有再前來探望者。 
三、在傳統孝道教育的式微後,看盡人間冷暖的院區看護們感慨最深,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呀!!
或許這亦是現在教育失敗的另一因素吧!

然而,就算是有一群以慈善出發的銀髮族造夢企劃,讓銀髮族們離開溫暖或受傷的家園,讓銀髮族進入「孤老貧病者」適以安養的「溫馨」園地。但是,在大部份年老的長者心裡,仍無法面對脫離親情的孤老人生。

老人問題確實是個大問題,但是要解決的話,必須要靠政府訂定出各項老人政策,以及老人福利和廣建老人安養中心。政府也必須多做宣導老人到安養中心的各項優點,讓老人喜歡去,不覺得有被遺棄的感覺;所以這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我們也必須多做對老人的關懷。

潛藏在社會存在的老人問題
不管怎麼說,如何抑制人口繼續膨脹,是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
僅管人都會邁向年老,所以在探討醫學和看護的哲學時,也必須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才行。
所謂的「善終的看護」,是人類必須開始研究如何才能夠讓人類在舒適的心情下離開人間。

未來人類有「活著的權利」也有「死得權利」,人類臨終前的最後照顧,可能是由「居家看護」與「孤老養護」的問題將陸續會是執政當局必須正式面對的……. 
一、獨居老人問題
二、高齡化社會下的老人問題:如貧、病 …等
三、特殊行為老人問題:如失智老人、憂鬱症 …等

我們無法漠視現實,無法漠視這未來可能即將發生的宿命苦難?
我們必須積極啟動,老人「居家看護」與「孤老養護」的「善終」問題。
我們希望能以“十二月花村”的慈悲喜願,來圓滿自己,圓滿弱勢人們的淺薄心願。